|
读课文题目九法 |
|
|
作者:佚名 来源:本站原创 点击数: 时间:2007-9-11 16:38:19【字体:小 大】 |
|
|
|
|
|
题目是文章的眼睛,也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在语文教学中,常 用如下九种读课文标题的方法。 1.辨原题 语文中的不少文章,有的是名著的节选,有的是改写缩写。 《草》节选自白居易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的前四句。诗题改成了“革”, 更突出了野草枯后复荣、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。清代作家纪晓岚的《唐打 猎》原是文言文,后经翻译改写成《唐打虎》,虽是一字之改,但突出了唐 打虎一家的高强本领。读题时要善于把修改后的题目与原题比较,进一步体 会作者 和编者的用意,这对把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很有启发。 2.辨体裁 语文的体裁多种多样,从文章的角度讲,有记叙文、说明文、议论文, 从文学角度讲,有诗歌、小说、散文。此外还可分为故事、寓言、童话等等。 标题往往以特定的语言形式,标示出鲜明的文体特点。阅读标题,要注 意辨别它所体现的独特的文体性质,从而正确地区分出文章的体裁类别。《过 秦论》、《六国论》、《论积贮疏》,一眼便看出它们是议 论文;而《天山
景物记》、《小石潭记》等,一眼便知是写景散文;而《任弼时同志二三事》、 《李愬雪夜入蔡州》,一看便知是写人记事的文章。了解课文的体裁,就可 以找出恰当的学习方法。 3.辨感情 标题往往会反映出作者的感情态度。阅读标题,就要注意体察它所流露 的鲜明的情感色彩,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。例如,《爱国学者顾 炎武》这个题目,它首先肯定了顾炎武是个爱国者,其次又说明了顾炎武是 位学者。正如文中第一段说的:“顾炎武首先是有气节的有骨头的坚强的爱 国主义者,其次才是有伟大成就的学者。”再如《一件珍贵的衬衫》,这个 题目,在“衬衫”前用了“珍贵”两个字来修饰。“衬衫”,之所以珍贵, 并非是衬衫本身的经济价值,而是通过它表现出衬衫的主人具有关心群众, 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。这个标题就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赞颂和尊敬的感 情。 4.辨中心 每篇文章总有一个中心,有的中心在开头点开,有的在结尾表现,有的 在标题中交代。《飞夺泸定桥》一文,从标题中“飞夺”一词,可以看出红 军战士英勇作战、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,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。 《伟大的友谊》一课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的奋斗中亲密合作、建立了伟 大的友谊,标题也是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。读题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,对 我们了解文章的结构以及归纳文章的段意都提供了不少方便。 5.辨情节 故事性的文章,有若干吸引人的故事情节,作者为了突出文章的精彩片 断,常常用故事的主要情节作为标题。《今天我喂鸡》写了打扫鸡棚、放鸡、 和食、喂鸡和捡蛋等情节,其中喂鸡写得最精彩、最详细,因此做了标题。 6.辨意图 标题往往直接或间接地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,阅读标题,要注意领会它 所蕴含的思想内容,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。如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》 这个题目,就鲜明地告诉了我们鲁达见义勇为、为民除暴的主题。再如《药》, 穷苦的城市贫民竟以革命者的鲜血作为治病的良药,而这“药”既没有治好 小栓的病,更没有治好群众不觉悟的病。由此看出,群众是何等愚昧,革命 者是何等的可悲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这里说的“药”是一付骗人的愚弄群众 的假药。这是在揭露封建统治者镇压革命者,欺骗愚弄群众的罪行,从另一 个角度讲,革命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,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,发动群众起 来斗争;群众应该觉悟起来,不再受愚弄和欺骗。从这个意义上看,这里的 “药”,又是一付进行思想教育的良药。一个“药”字作题目,它不仅简明 而集中地概括了作品的思想内容,同时也尖锐地向读者提出了一个严重的社 会问题。 7.辨修辞 标题中的修辞,有的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,如《一定要争气》、《你 们想错了》,就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,前者表现童第周勤奋学习,“一定要 争气”的精神,后者突出了方志敏的清贫。有的标题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, 如《我的旅行》,用拟人标题,向学生介绍了人体消化器官的知识,由于把 豆瓣当成人物“我”来写,采用自述的方式,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。有的标 题制造悬念,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,如《沙漠里的船》,沙漠是缺水的地方,
怎么会有船呢?这就是悬念。原来作者使用比喻的方法,把骆驼比喻成了运 输工具中的船,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。 8.辨重点 写文章要详略得当,主次分明,每篇文章都有它自己的重点,有的在标 题中规定了文章的重点,如《美丽的小兴安岭》,标题中的“美丽”就是全 文的重点。《富饶的西沙群岛》中的“富饶”也是文章的重点。读题辨重点, 能帮助我们讲课文时抓住重点,分清详略。 9.品意味 有些标题,往往蕴藏着不易被人觉察的特殊意味。阅读标题,要注意品 尝出它所渗透的褒贬意味,从而领悟作者的艺术匠心。例如,《祝福》和《多 收了三五斗》,前者以表示喜庆的“祝福”为题,衬托祥林嫂的悲惨命运, 表达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。后者以不露声色的事实表述,对丰收 成灾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抨击,透露出作者忧愤的心情。这类标题寓意 含蓄,耐人寻味。 |
|
|
|
|
上一个教程: “批注”训练及其方法 下一个教程: 理解词语十三法 |
|
|
|
|
 |
重点推荐 |
 |
高中名师辅导课程(注册即可) |
高一辅导课程 |
|
高二辅导课程 |
|
高三辅导课程 |
|
|
初中名师辅导课程(注册即可) |
初一辅导课程 |
|
初二辅导课程 |
|
初三辅导课程 |
|
|
|
 |
栏目导航 |
 |
 |
在线教程排行榜 |
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