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阅读文言课文四法 |
|
|
作者:佚名 来源:本站原创 点击数: 时间:2007-9-11 16:41:56【字体:小 大】 |
|
|
|
|
|
1.利用工具书,正确解释词义 学习文言文,会遇到很多拦路虎,但只要很好地利用工具书,就能正确 理解词语的意义,从而使自己不但知其然,而且知其所以然。如“每有警, 辄数月不就寝”(《左忠毅公逸事》)的“寝”,如果解释为“睡觉”就不 切合生理实际,查一下《字典》便知它的准确舍义是“躺着睡觉”。对那些 不清楚的虚词,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来理解。如“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,则 知明而行无过矣”(《劝学》)的“而”、“则”、“乎”、“矣”在本句 的用法,《字典》都有解释。“而”、“则”为连词;“乎”同“于”可解 释为“对”;“矣”为语气词。学习文言文时,常用的工具书有:《古代汉 语常用字字典》、《辞海》、《辞源》、《中国地名大辞典》、《中国人名 大辞典》等。 2.掌握规律,举一反三 学习文言文,往往会觉得错综复杂的文言词句无法理解,然而它是有规 律可循的,只要抓住了规律,就能举一反三。例如,《诗经·无衣》共三章, 三章的结构相同,内容相似。学习时,只要把第一章弄清楚,第二、三章就 不成问题。就第一章来说,只要把其中的几个词搞懂,整个诗句就会迎刃而 解。这几个词是:“岂日无衣”的“岂”,表示反问,翻译为“难道”或“怎 么”;“与子同袍”的“子”,古代对人的尊称,相当于现化汉语中的“您”; “王于兴题”的“于”,动词词头:“与子同仇”的“仇”,“仇敌”的意 思。文言文中的语法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。例如,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 就有以下几种情况: ①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如“臣请事之”(《郑伯克段于鄢》)的 “事”,用在代词“之”前,意为“待奉”。 ②两个名词连用,构成动宾关系,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。如“腰白玉 之环”(《送东阳马生序》)的“腰”,后面带宾语“白玉之环”意为“(在 腰中)佩挂”。 ③两个名词连用,构成主谓关系,那么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。如“乃
丹书帛曰‘陈胜王’”(《陈涉世家》)的“王”是名词充当“陈胜”的谓 语,“为王”的意思。 ④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。如“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,乃前曰” 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的“前”,前有副词“乃”,活用为动词,意为“走 上前”。 ⑤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。如“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’(《劝 学》)的“水”,前有能愿动词“能”,活用为动词,“游水”的意思。 3.注意古今字,识别通假字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和假借字、古今字是不同的概念:假借字是“本无其 字”,而借用一个与之同音的字来表示。比如“耳”的本义是耳朵,但在古 汉语中一个表示“而已”的句末语气词也写作“耳”,如“从此道至吾军, 不过二十里耳”(《鸿门宴》)的“耳”就是一个假借字。古今字就是字的 历史承袭关系说的,古与今是相对而言的,今字就是后起的字。如“将军禽 操,宜在今日”(《赤壁之战》)的“禽”、“不亦说乎”(《论语》)的 “说”、“同舍生皆被绮绣”(《送东阳马生序》)的“被”它们的今字分 别为:“擒”“悦”“披”。 如何识别通假字呢? (1)重例证。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,例子愈多愈说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 性。如“亡”通“无”;“河曲智叟亡以应”(《愚公移山》),“曰知其 所亡,月无忘其所能”(《论语》)。“用之亡度,则物力必屈”(《论积 贮疏》)。这么多的例子,说明“亡”通“无”非属偶然。 (2)通古音。通假字和本字必须音同或音近,必须以两者占音相通为依 据,然后依据字音寻找它所替代的本字。如“今者有小人之言,令将军与臣 有却”(《鸿门宴》)的“却”通“隙”,通假字“却”和本字“隙”古音 相通。所以,要做到准确识别通假字,必须懂得些古音知识。 (3)多识记。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涉及的面较广,但常见的并不很多。如 “畔”通“叛”、“衡”通“横”、“距”通“拒”、“惠”通“慧”等。 “读书识字始”,多识记一些常见的通假字对学好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。 4.读懂原文,认真翻译 翻译文言文是检验自己学习文言文效果的一种重要的方法。 要翻译好文言文,关键在于把文章读懂,在读懂的基础上,翻译时还应 注意以下几点: (1)凡属人名、国名、地名、官名、其它专有名词以及古今意义和用法 一致的词可直接录下,不必翻译。如“以相如功大,拜为上卿”(《廉颇蔺 相如列传》)——因为相如功劳大被任命为上卿。又如“秦亦不以城予赵, 赵亦终不予秦璧(《康颇蔺相如列传》)——秦国也不拿城给赵国,赵国最 后也不拿和氏璧给秦国。 (2)有些词只有一定的语法作用,没有实在意义,对于这类词既不要翻 译,也不要摘录。如:“姜氏何厌之有?”(《郑伯克段于鄢》)——姜氏 哪里有满足的? (3)在翻译中遇到的是大量的实词。这些词有两种情况:其一是属于现 代汉语多音词中的一个语素,对于这些词我们可用合成词的规律来翻译它。 如“巴东三峡巫峡长,猿鸣三声泪沾裳”(《三峡》)的“猿”、“鸣”、 “泪”、“裳”可分别用“猿猴”、“哀鸣、“泪水”、“衣裳”来解它。
其二是这个词古今形同而义异,不能以今释古。如“兔走触株,折颈而死” (《五蠹》)的“走”,现代汉语是“步行”的意思,古代则是“跑,逃跑” 的意思。 (4)在翻译中,多义词要根据语言环境,确定一种准确的含义。如“卒 相与欢”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的“卒”,应解释为“士兵”还是“终于” 呢?只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,便可知道这句是写廉颇负荆请罪和蔺相如受了 感动的必然结果,所以,“卒”在这一句中是“终于”的意思。 |
|
|
|
|
上一个教程: 分析写作特点四法 下一个教程: 理解文言词义十法 |
|
|
|
|
 |
重点推荐 |
 |
高中名师辅导课程(注册即可) |
高一辅导课程 |
|
高二辅导课程 |
|
高三辅导课程 |
|
|
初中名师辅导课程(注册即可) |
初一辅导课程 |
|
初二辅导课程 |
|
初三辅导课程 |
|
|
|
 |
栏目导航 |
 |
 |
在线教程排行榜 |
 |
|